蝾螈科疣螈属两栖动物,俗称红蛤蚧、水蛤蚧、娃娃蛇。头部平扁,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“V”字形,两侧脊棱显著隆起,身体两侧各有1排球形瘰粒14~16粒。这些橙色的疣其实是毒腺,当被抓时,它们会收缩肋骨来挤出毒液,威力足以杀死约7500只老鼠。

红瘰疣螈在云南西部地区分布较广,为当地特有的品种,由于其除去内脏的干制品称“蛤蚧”,可入药,又以其色斑艳丽,活体也被出售饲养观赏,因此目前数量急剧减少,而且它肉质鲜美,有很强的经济价值。
红瘰疣螈全长125-200毫米,尾长约占头体长的76%(雌)85%(雄)。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”V”字形。皮肤粗糙,密布瘰粒。头背两侧有显著的骨质嵴棱。体色以棕黑色为主,前后肢贴体相向彼此超越4个瘰疣距离。本种体色虽与细痣棘螈相似,但本种头背嵴棱与背侧两列瘰疣均极发达,瘰疣下方无肋骨尖端支持,产卵于水中;细痣棘螈的头背嵴棱与背侧两列瘰疣均较不发达,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,产卵于陆地。头体长91.5-122.0毫米,尾长91.5-114.3毫米。头两侧脊棱明显,后端向内弯曲,形成近似于三角形,头中部脊棱较低,从头前部向后延伸,但不到达侧脊棱后方,头侧脊棱后端与耳后腺前端相连接,耳后腺略向内弯,而且有点类似人耳的轮廓;吻圆,鼻孔靠近吻端,呈半环状,被一片小皮肤瓣盖住,鼻孔间距适度;眼大小适中;上眼睑大,具颗粒;上、下颌具齿,犁骨齿列呈“∧”形。皮肤粗糙,体侧钮扣状圆形瘰粒15枚左右;第一枚瘰粒位于腋部后上方或其后一短距离,其高低位置与耳后腺在同一水平上,当后肢伸展与体呈直角时,在后肢后方有3个瘰粒。背中央纵行腺质脊棱始于头侧左右脊棱末端的卷钩(耳后腺)水平连线上,终止于尾基部。腹侧有一列疣粒,其大小略大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疣粒,从前肢腋部到胯部,组成 红瘰疣螈 红瘰疣螈 [纵行,但不明显。一列小疣从口角后方沿着头侧脊棱到吻端。颈褶不明显,咽喉部有大小几乎一致的光滑疣粒。体侧、体背面和尾部均有不同大小、分布不均匀的疣粒。腹部呈横缝纹状,具很小的疣粒,略突出于皮肤之上。背鳍褶明显,起于体侧最后的一个纽扣状瘰粒处。前肢向前伸贴头侧时,指末端超过吻端;后肢前伸贴体时,趾端达腋部至胯部之间的1/2部位。整个身体为一致的棕黑色,仅吻、上下唇、咽喉部和四肢腹面色较浅,呈橄榄褐色。尾两侧为浅褐色,尾下面为暗橘褐色
0 Comments